数据触目惊心,但更可怕的是麻木。当“打女友”成为可搜索的“大全”,当疼痛变成积分榜上的数字,我们或许该重温《房思琪》的控诉:“任何关于性的暴力,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。”7 娱乐至死的尽头,没有赢家。

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及行业观察,引用案例均来自权威媒体报道[[1][3][7]19。内容创作需敬畏人性底线,流量不应以尊严为代价。
![]()
- 物理伤害表演化:点火烧脚、钢棒砸物等危险行为被贴上“节目效果”标签[[1]19;
- 权力关系扭曲:打屁股游戏以“惩罚犯错女友”为噱头,将控制欲美化为情趣2;
- 情感暴力合理化:某博主为阻止女友考公务员,以跳楼相胁的极端案例1,竟被剪辑成“深情挽留”段子。
二、流量黑产链:造假、摆拍与人性消费
为争夺眼球,创作者不惜突破底线:
![]()
- 虚构家暴剧本:合肥博主倪某伪造伤痕、离婚证,编排“被家暴女性”人设3,通过“破碎物品→受伤特写→法庭镜头”三步套路收割流量;
- 消费女性苦难:有团队在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性侵情节中添加呻吟音效,将控诉文学改造成“小黄文”7;
- 未成年诱导:重庆商家向学生售卖“香烟糖”等低俗食品,将恶搞转化为实体商品10。
三、亲密关系暴力的三重毒害
- 认知混淆:当“打是亲骂是爱”成为弹幕热评,现实中的施暴者开始以“开玩笑”辩解家暴行为[[1]19;
- 价值观腐蚀:某初中生模仿网红“校门口接女友”桥段,导致学校遭家长围攻3,暴露对未成年人边界的侵蚀;
- 加害者隐身:算法将责任推给“用户偏好”,平台放任“夫妻恶搞”标签下聚集的370万次播放[[13]22。
四、反转:当“剧本”照进现实
北京某男子拍摄“打女友电话测试”时,女友一句“我在你身后”瞬间戳破表演13。这荒诞一幕恰似隐喻——当镜头关闭,钢棒砸碎的是真实家具1,点火灼烧的是真实皮肤19。所谓“大全图片”,不过是暴力欲望的遮羞布。
资深点评人洞见
@社会心理学者李牧:
“以伤害为笑点的内容,本质是权力支配的狂欢。研究显示,长期接触此类视频会降低对暴力的敏感度[[7]23。”
@网络文化研究员李牧:
“平台需重新定义‘违规’。当前审核能识别露骨画面,却放任‘打屁股积分赛’这类精神暴力温床[[2]10。”
@律师陈楚庭:
“山东情侣恶搞博主‘锣锣锅’若因拍摄导致伴侣受伤,可能涉嫌《反家暴法》第33条的人身伤害罪[[19]22。”![]()
流量狂欢下的暴力陷阱:当“恶搞女友”成为一门生意
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页,“情侣恶搞”曾是甜蜜互动的代名词。但当“打女友”成为流量密码,一场以亲密关系为名的暴力表演正在悄然变质——钢棒砸家的刺耳声、打屁股游戏的积分榜、点火烧脚的恶作剧[[1][2]19,这些被冠以“搞笑”之名的内容,正将亲密关系暴力包装成娱乐消费品。
一、从“互动”到“暴力”的异化之路
早期情侣内容以默契测试为主,如共同直播的“穷病夫妻不离不弃”人设1。但随着竞争加剧,内容逐渐滑向极端: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 用户投稿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